海宁:深入实践“双强”行动 以农业机械化赋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2025-07-08 17:16:40

信息来源:海宁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海宁市自2021年全面启动农业“双强”行动以来,通过政策引领、资金保障与项目驱动,五年间累计投入1.277亿元,实施13个“双强”项目,走出了一条分区域、分产业、分作物、分环节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特色路径。全市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间机械化发展更趋协调,数字化融合应用日益深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鲜活的“海宁实践”。

智能装备普及,效率显著跃升。五年间,各级财政投入超4200万元推广高性能农机。23台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赋能插秧机,日均作业超40亩,效率提升30%以上;350余台植保无人机广泛运用,大幅提升播种、植保环节机械化水平;山地轨道运输机有效破解丘陵地带运输难题,单次运载300公斤,成本降低50%。

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覆盖,核心竞争力增强。聚焦水稻、蛋禽、花卉、油菜制种、红螯螯虾育种五大特色产业,成功创建省级农机创新试验基地3个、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10个、农机服务中心4个,并获评省级特色产业(蛋禽、水稻)“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

建成2家省级、6家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年育供秧能力达8.2万亩。黄湾镇建成嘉兴最大全程机械化育秧中心,效率提升80%。机插率从3%跃升至3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3.12%。 剑禾良种繁育基地实现全程机械化与种子处理能力提升。全市制种面积稳定在3200亩,供应全省70%商品油菜种子,持续保持4项“浙江农业之最”高产纪录。 自主研发的百合种球专用开沟机获国家专利,作业效率16亩/天,较人工提升32倍,亩省成本480元。20台设备覆盖104亩基地,实现百合农机100%国产化。 建成2家红螯螯虾良种基地,鸿海养殖公司年育种量达6000万尾,占全国车间化精培苗80%以上。其“科鸿1号”品系及920颗最大报卵量连创两项“浙江农业之最”。

通过五年“双强”行动的持续推进,海宁市在优化农机装备、提升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水平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