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渔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在湖召开 淡水水产所联合承办会议并分享渔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2025-11-17 15:32:02

信息来源:淡水水产所

浏览次数:    字体:[ ]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11月12至14日,2025渔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在浙江省湖州市举办。大会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指导,中国水产学会渔药专业委员会和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联合承办,上海海洋大学和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支持。大会以“科技创新驱动渔药新质生产力 质量安全保障渔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农业农村部近年来重点关注的水产养殖品种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渔药科技创新与渔业高质量发展、渔药科技成果转化和政产学研推用协同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分享了最新的政策方针、科研进展和行业资讯,促进了渔药等水产养殖投入品行业的科技进步和规范健康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通过视频方式为大会致辞。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中国水产学会秘书长韩刚,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应金岳,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罗轶出席大会并致辞。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党委书记张锋主持大会开幕式。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大会。来自水产科研院所、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相关企业的管理人员及在校研究生等300余人参加大会。

会议指出,水产总站、水产学会依托中国水产学会渔药专业委员会和水产养殖调水用品产业规范发展协作机制两个平台,在深化科学用药指导、推动渔药创新研制、促进调水用品产业规范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会议强调,为应对无药可用、药物残留超标、调水用品产业乱象等突出问题,要聚焦四个方面联合发力:一是聚焦科技赋能,瞄准高效疫苗研发、生物渔药研制、畜禽兽药增靶水产用等关键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渔药高质量发展。二是聚焦规范管理,依托协作机制建立调水用品标准与成分名录,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备案管理+质量溯源”行政管理制度,加强标准宣贯,推动产业规范有序发展。三是聚焦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协同应用,集成推广健康水产养殖新模式和新技术,推动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从源头解决。四是聚焦协同发展,构建“政府搭平台、科研做支撑、企业为主体、协会为纽带”的协作体系,推动产业良性规范发展。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研究员巩忠福,中山大学教授何建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艾晓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波,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永安,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王启要,长江大学黄鳝研究所所长、教授杨代勤等17名与会代表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本次大会还设立了“渔药研制与发展趋势”和“渔药规范使用与风险防控”两个专题分会场,18名相关领域专家、企业代表围绕议题开展专题交流报告和现场应用技术指导。其中,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沈锦玉研究员以《大口黑鲈重要病害及防控策略》为题,系统阐述了大口黑鲈弹状病毒病、虹彩病毒病、诺卡氏菌病等主要病害的流行规律、典型症状及相关疫苗的研发情况,提倡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工作原则,构建“良种+良水+良药+良制”四位一体综合防控体系,以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姚嘉赟研究员聚焦大黄鱼产业新发流行病锥体虫病防控“卡脖子”难题,作题为《大黄鱼锥体虫传播途径及绿色防控药物研发》的交流报告,分享了其所在团队在锥体虫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等基础研究、特效药物研发、快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工作情况,为完善大黄鱼锥体虫病早期诊断技术体系,推动防治药物产业化进程提供了新思路。

大会设立了启明星学术论坛,旨在鼓励青年学子深耕科研、夯实学术基础。此外,大会还同期举行水产养殖调水用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就调水用品行业急难愁盼问题和下一步产业规范管理思路进行了研讨,为今后走出一条规范、高效、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