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棚双收、一田多产!县产业科技团队玩转农田种养新模式
为破解 “非农化”“非粮化” 整治背景下农业规模发展受限、经济效益不突出的现实难题,2022年以来,县科技强农产业研究院积极探索种养新模式,重点立项研究 “设施番茄 - 鲜食玉米” 轮作、“油稻稻”多熟制模式,为农田种养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
一、“设施番茄-鲜食玉米” 轮作:破解粮菜争地,实现一棚双收
平阳县番茄主产区多位于粮食功能区内,粮菜争地矛盾长期凸显,种植水稻又由于受到土壤结构、灌排、机耕等条件限制,耕作难度较大。为最大化利用大棚土壤基础肥力与现有滴灌设备等设施资源,2023年,产业研究院组建技术团队,对“设施番茄 - 鲜食玉米” 轮作模式开展研究。团队通过引进玉米新品种、开展耐高温品种筛选试验、优化轮作栽培技术体系等措施,成功筛选出温科糯6号等3个适配大棚环境的耐高温玉米品种,编制完成设施番茄-玉米栽培技术规程,并在海西镇金川家庭农场建成示范基地100多亩。采用该轮作模式后,在确保番茄产量与品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每亩可额外收获玉米600公斤以上,亩均纯收益可增加1500元,真正实现 “一棚双收、粮经双赢”,为平阳县番茄产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二、“油稻稻” 多熟制:盘活闲田资源,实现一田多产
针对平阳县冬闲田资源闲置、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不足等问题,产业研究院将“多熟制甘蓝型油菜的品种引选”列为重点项目,通过技术创新激活冬闲田生产潜力。项目实施一年多来,技术团队累计引进优质早熟油菜新品种6个,经多地试种、抗逆性测试与产量对比,最终筛选出2个适配平阳气候与土壤条件的耐迟播、稳产性好、早熟性优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为验证模式可行性,技术团队在山门镇建立面积超20亩的 “油稻稻” 测试网点,通过精细化管理与数据监测,初步制定“油稻稻”多熟制技术标准,明确品种选择、播种时间、田间管理、采收周期等关键技术参数。截至目前,“油稻稻” 模式已在全县示范推广2000多亩,亩均增产40斤,累计新增收益 40万元。该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盘活了大量冬闲田资源,也充分证明了多熟制油菜在平阳种植的可行性与推广价值。
为进一步满足农户对高产出、高收益的迫切需求,县科技强农产业研究院持续拓展研究领域。目前,团队启动了 “虾 — 稻蟹(虾)” 综合种养技术、山区(半山区)“粮 - 菜” 轮作技术等新项目研究,通过构建多熟制、多品种、多生物等种养模式,打破传统种养局限,进一步提升农田产出效益,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