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为尺,融变为证:海宁二十载城乡融合的实践足迹

2025-07-31 08:59:25

信息来源:海宁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海宁视察指出:“就全省来说,海宁是最具基础和条件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嘱托我们“要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方面在全省有作为,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20多年来,海宁牢记总书记嘱托,扬区位优势、增发展动能、促服务均衡,高质量满足城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城乡融合工作中勇当示范表率。2003年到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57.15亿元跃升至1397.16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24.7亿元增至2867.23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265元、6516元增至81976元、5420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4缩小至 1.51。列全国百强县16位、投资竞争力百强第12位;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多年来,海宁率先走出改革创新之路。坚持“跳出海宁发展海宁”,打好“创新王牌”、端稳“改革金碗”、闯出“开放新路”。作为浙北民营经济“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发源地,以全省“最多跑一次”、数字化改革、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大综合一体化、“多评合一”等重大改革为牵引,接力实施“兴海工程”“新兴海工程”,不断破除体制机制堵点痛点,持续擦亮民营经济金字招牌。率先在全国启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实施工业不动产贷款标准地、小微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等一批首创性改革,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数、新认定高企数、省重点实验室入选数均列嘉兴第1。全力推进浙大国际联合学院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上海漕河泾海宁分区省际合作示范园区、杭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打造“名校名城共融互促”的杭州湾北翼科创枢纽,入选全国创新型县(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发展、创新指数均列全省第一梯队,年均新增省级以上改革试点超30项。

20多年来,海宁率先走出产业融合之路。放大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坚守工业经济主战场,“142”先进制造业集群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入选省首批工业强市、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创建县市、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是“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城市,列入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创建县市,两次获浙江制造“天工鼎”。壮大八大传统优势产业,皮革、经编、家纺产业向千亿时尚产业转型,擦亮“中国皮革之都”“中国经编名城”“世界级家纺产业集群先行区”“中国优质原创时装基地”“中国精品袜业之都”等金字招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以“八个一”模式无中生有培育泛半导体产业,填补多项国际国内空白,入选全省首批“新星”产业集群、“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未来产业先导区。光伏新能源抢抓风口做大做强,已拥有全球顶尖的光伏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建成全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与全省首个“绿色低碳工业园示范区”,入选全省首批“浙江制造”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实施“一五十、百千万”能源项目,大力发展储能产业,打造国家级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县。

20多年来,海宁率先走出要素流通之路。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推动“人、地、钱”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双向流动。实施“新农人”培育行动,创新入乡青年学用贯通培育机制,完善农业类潮乡特支人才评价体系,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近800人,培育农创客1439人、现代新农人5333人。率先在嘉兴开展农业生产设施产权抵押贷款,扩大农业有效抵押担保物范围,破解设施农业融资难问题,抵押贷款授信6500万元。深入实施第八轮“强村富民”计划、10万农民变股民行动,把农村宅基地、承包地等“资源”变“资产”,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460万元,130万元以上全覆盖。

20多年来,海宁率先走出服务共享之路。一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基础服务、公共文化等融合发展。聚焦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实施高品质饮用水、农村天然气“户户通”等民生实事工程,民生支出占一半公共预算支出达76%。以杭海城际铁路为主线,不断优化城乡公交线网,实现杭海城际沿线乡镇城铁公交“村村通”、非沿线乡镇的市镇公交零距离换乘。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获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A档,成功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获评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完善,建成全省首家智慧养老综合体,创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公办托育机构镇街全覆盖,健康县发展水平全省第1,入选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复兴潮城文化,提升以“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为代表的潮城文化影响力。连续举办31届钱江(海宁)观潮节,央视16次直播钱江潮,“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系统推进名人文化工程,打造打响徐志摩诗歌节、王国维戏曲论文奖、金庸文学奖等名人文化活动品牌,“盐官潮乐之城”开放营业,“志摩故里·硖石”全面开街。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实现“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村(社区)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水平居全省第一。以全国第4成绩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

20多年来,海宁率先走出生态共美之路。美丽海宁建设深入推进,推进全域水系重构,百里钱塘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尖山段开工,入选全省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县市。城镇和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打造了一批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示范样板,如盐官、长安入选省现代化美丽城镇示范镇建设名单,获评省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优秀县市和全省深化 “千万工程” 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优胜县。绿色转型加速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分布式储能、光伏并网总规模嘉兴第 1,光伏装机密度世界领先。开展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淘汰落后用能 19.6 万吨标煤,2 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入选省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城市、省低碳试点县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实施碧水保卫战、PM2.5 和臭氧 “双控双减” 行动,市控以上断面 Ⅲ 类水占比 100%,PM2.5 平均浓度 27 微克 / 立方米,创成省清新空气示范区、省三星级 “无废城市”,获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县(市、区)。

20多年来,海宁率先走出共管共治之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五刚五柔”韧性治理机制,传承发扬“浦江经验”,构建“14151”社会治理架构,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试点县,西山社区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做法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推广,并在全国推广,“党建统领·四共四筹”治理模式入选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案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日益完善。一体推进法治海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市。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最讲勤廉成为海宁鲜明标识。强化数字赋能提升治理质效,综合集成海宁市社会治理一张图“E图智汇”、慧眼智治等系统优势,推进海宁市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建设,配套完善网格高价值信息“以奖代补”奖励办法,持续拓宽事件信息来源,推进业务模块、工作规范、业务流程等标准化建设,将视频监控、无人机等物联感知设备融入基层智治应用,实施全量视频资源智能标签管理,根据需求分类,科学设置视频标签2000余个,通过大模型提取场景要素,AI智能标注赋能海量视频资源精准调阅,高效赋能基层治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