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稻鸭共舞”谱写绿色增收新篇章:一田双收,生态富民 | |||
| |||
近日,海宁市民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插水稻田内迎来了一群活泼的“新客人”——3900多只毛茸茸的鸭苗。它们欢快地涌入这片由优质稻种嘉67与浙禾香2号构筑的“绿色地毯”,正式开启为期70天的“稻鸭共作”生态之旅。 科技支撑,稻鸭和谐共生 优选良种:机插水稻选用优质品种嘉67与浙禾香2号,科学设定行间距为30厘米×16厘米,为鸭群活动和水稻生长创造理想空间。 精准投放: 在150亩机插田内,共投放健壮鸭苗3900余只,平均每亩约26只,确保生态承载合理。 周期管理: 鸭子在水稻关键生长期(约70天)与稻共作,形成高效互惠系统。 效益显著,一田多赢 经济增收: 鸭子化身“田间管理员”,有效除草、除虫、活水、增肥,显著减少化肥农药投入。经测算,该模式可实现亩均增收400-450元,增收效益直接而可观。 生态防控: 鸭子喜食福寿螺及虫卵,成为天然的“生物防控卫士”,有效遏制了福寿螺等有害生物的危害,大幅减少化学药剂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产品提质: 鸭群活动改善土壤通透性,其排泄物成为优质有机肥,促进水稻健康生长,有助于提升稻米品质和附加值。鸭肉品质也因生态放养得到保障。 示范引领,全市推广 2024年民兴合作社70多亩的成功实践,充分验证了“稻鸭共作”模式的可行性与优越性。今年,海宁市积极推广这一绿色高效模式,全市推广面积已达550亩,海宁“稻鸭共作”模式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它不仅为农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更在减肥减药、生物防治、提升地力等方面贡献了宝贵的“海宁经验”,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绿色动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