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种助力亩产提升 全市47万亩单季稻进入收获季
金秋十月,全市47万亩单季稻陆续进入成熟收割期,田间地头农机轰鸣,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今年我种了160亩单季稻,前两三天都在陆续收割。今天是粮站开秤收粮的第一天,我一早便拉了三车、共30吨烘干的稻谷去入库。”10月11日下午,开化县仙庭家庭农场农场主郑启庭一边指挥农机转运稻谷,一边向记者分享着丰收的喜悦。
作为拥有20多年种植经验的水稻种植大户,郑启庭的农场早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今年我在杨林畈总共种了320多亩水稻,从育秧、插秧、田间管护到现在的收割,全程都靠农机作业,不仅省了人力、抢了农时,每亩地的成本还能降低不少。”郑启庭说。
更让郑启庭高兴的是,今年试种的20亩“浙大嘉锡优610”单季稻新品种迎来丰产。“干谷亩产能达到1304斤,比往年种的品种每亩多收50斤!”提及新品种的表现,他的脸上满是笑意。
在衢江区帮成家庭农场,同样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收割场景。农场负责人郑向成告诉记者,今年农场种植了近500亩单季稻,其中大部分选用了“嘉丰优2号”品种,“这个品种的优势很突出,抗病性、抗倒性都很强,结实率也高。去年我们小面积试种时,产量和品质都很理想,所以今年扩大了种植规模,现在看来,产量很有保障。”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全市单季稻种植面积约47万亩,主栽品种包括甬优1540、甬优7860、春优83、嘉丰优2号等优质品种。目前,单季稻收割工作正有序推进,预计将持续至10月底。此外,受前期持续高温天气影响,全市20多万亩连作晚稻的收割工作也将在10月底陆续启动。
面对此前的高温干旱天气,为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各乡镇(街道)的农技人员和科技特派员主动下沉,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种粮大户落实抗旱措施,协助做好沟渠疏通、引水灌溉保苗等工作,为水稻生长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通过持续引进优质水稻新品种、推广先进种植技术,以及在水稻关键生育期开展精准田间指导,我市水稻种植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据预计,今年全市单季稻亩产将比去年略有增加,平均亩产可达560公斤,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让种粮农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