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打好促农增收“组合拳” 擦亮共富美好“三农”新底色

2023-05-26 10:25:56

信息来源:桐乡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近年来,桐乡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全力打好产业带动、就业帮扶、改革赋能“组合拳”,推动经营性收入壮大、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聚焦产业带动,推动经营性收入壮大。一是突出优先发展,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力”。在用地支持上,编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规划,打通农业农村双创项目用地通道,保障未来乡村等项目27个,解决用地需求116亩。在金融支持上,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和创业创新“人才”主题基金,创新推出“农业信贷担保”等金融产品,最高贴息补助50%,最高授信额度1000万元。二是突出联农带农,加持抱团共富“驱动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抱团公司+合作社+小农户”等多元化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石门镇9个村联合成立石门湾粮油农机发展有限公司,统一流转土地 1.3 万亩,辐射带动农民增收150万元以上。目前已培育销售额超50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16家,联结带动小农户 2.2 万多户,户均增收超 3200 元。三是突出形神俱美,激发美丽经济“生命力”。坚持农文旅融合、产加销贯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屠甸镇汇丰村打造康馨文化园等经济增长点,推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实现商业价值变现,仅康馨文化园门票收入年均约150万元,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70万元。

二、聚焦就业帮扶,推动工资性收入倍增。一是摸清家底,开展“把脉式”调查。依托组团联村、党员联户、结对帮扶等载体,统筹市镇村三级力量,以网格为单元,逐村逐户拉网式摸底排查,完善就业困难人员、创业人员、就业帮扶和就业意愿“四本台账”,因户施策做好“量体裁衣”。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帮扶走访6.8万多人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1259个。二是培优育强,创新“体验式”培训。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全省首创“田间学堂”沉浸式培训模式,真正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发挥全国劳模张继东、张卫兴等“土专家”“田秀才”传帮带作用,建成“田间学堂”17个,引育农村实用人才 1.4万人。三是稳岗就业,提供“定向式”帮扶。因地制宜实施“奔富十法”,通过共富车间、共富大棚等帮扶基地,优先吸纳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业。崇福农创园成立“农创共富联盟”,每位农创客吸纳 2-3 名低收入农户就业,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目前全市共建立帮扶基地38个,提供公益性岗位205个,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420万元。

三、聚焦改革赋能,推动财产性收入扩量。一是化零为整,让闲散资源“聚起来”。依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将承包地以“互换并块”的方式实现集中连片,建设共富大棚、共富羊棚等共富联合体。鼓励农户通过参股、合作等方式获得土地租金、入股股金和就业薪金等收入,实现“一地三金”稳定增收。目前,全市已实施共富体项目38个,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2288万元。二是精准滴灌,让沉睡资产“活起来”。依托“产业配套、民宿经济、乡村研学、农村双创”等特色做法,以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唤醒“沉睡资产”,形成“片区特色”的多业态发展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模式。如,乌镇镇虹桥村依托乌镇景区资源优势,将121幢闲置农房出租或自营开办民宿,带动农民增收1100万元。目前,全市累计盘活闲置农房 1280 幢,带动农民增收6000万元。三是点土成金,让农户钱包“鼓起来”。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持续推动整村整组流转,同时,采用一次性货币补偿或折价入股项目的方式,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有偿退出。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27.08万亩,土地流转率达77%,累计完成 48个土地流转奖补项目,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7200万元。

  打印

  关闭